礼乐山东德州临邑县孟寺镇创新三核驱动

今年以来,临邑县孟寺镇深入推动基层文化体系改革,创新“文明传承+文化惠民+人文关怀”的“三核驱动”模式,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加快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基础,奋力打造县域东部文化新高地,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以文明传承为核心,打造党史学习教育、非遗文化传承示范区

全面加强阵地建设。“年,8千人的渤海军区教导旅由德州出发向西北挺进,孟寺籍战士就有1千人,他们从渤海之滨打到天山之巅,其中韩德荣烈士“裹肠再战”事迹至今仍广为传颂。”在孟寺镇文化中心渤海教导旅事迹实景展示厅,讲解员为博文小学的师生们进行介绍。

孟寺镇红色文化底蕴丰厚,是渤海教导旅发源地之一,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烈士韩德荣的故乡。同时,麦秆画项目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社会各界群众喜爱。今年以来,孟寺镇高标准建设镇级文化中心,设计渤海教导旅事迹实景展示、麦秆画非遗、乡村振兴等展厅,全方位推动文明传承、文化事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全面提高社会影响。为促进公共文化场馆更好地成为文化服务和文明传播的前沿阵地与有效载体,中心建成后,孟寺镇积极发挥中心文化窗口展示作用,累计接待机关、学校、企业等各方面参观32场、人次。其中,承接“开学第一课”“文化研学游”等活动14场,有效提高青少年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借助实景展示、解说介绍,大力弘扬“三扛”精神、传承非遗文化,在全社会营造了学党史、守初心、崇文化、重传承的良好氛围。

▲少先队员“开学第一课”走进孟寺镇文化中心

以文化惠民为核心,打造以文乐民、以文育民示范区

今年以来,孟寺镇聚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依托,创新推行“群众点单·文化上门”等服务方式,变“派送服务”为“点单服务”,有针对性地调配文化资源,采取更加机动灵活的方式把文化演出、理论宣讲、文艺培训等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形成了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由群众共同参与、共同获益的良好局面。

文化大餐送到“家门口”。为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孟寺镇依托沙洼社区文化广场主阵地,借助“以文乐民、以文惠民、以文育民”的形式,深入开展“喜迎二十大文化进万家”文化下乡惠民系列演出活动,辐射半径超过4公里、服务群众0.6万人,为群众的幸福生活持续“加码”。

多元活动送到“家门口”。开展送电影下乡10场,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观看精彩影片。开展广场舞辅导培训4场,满足余名广场舞爱好者专业需求。开展送公益课活动12场,开阔了群众眼界。暑假为社区及周边村儿童,举办了为期53天的“4点半课堂”,丰富暑期生活。开展“优秀法学家走基层”活动4场,提升知法、懂法、用法的能力。借助“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力量,安装双人荡板、云梯、乒乓球桌等健身器材,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幸福生活送到“家门口”。通过开展一系列接地气、贴近生活的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将先进文化和文艺精品送到群众家门口,以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和艺术作品,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好戏连台”,真正实现文化乐民、育民。

▲为社区群众放映爱国主义影片

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打造辅导陪伴、技能培训、日间照料示范区

着力营造温馨幸福空间。孟寺镇共有人口4.5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就业人员1.6万人,由此产生了农村留守群体等问题。其中,东方社区及周边人口密度大,问题更为突出。今年6月,孟寺镇东方社区暖留中心正式投用,高标准打造儿童活动室、老人活动室、妇女活动室,安装空调、饮水机、书柜等设施,为留守人员开展活动创造了温馨舒适、干净整洁的良好环境。

着力提供贴心暖心服务。围绕“六有”标准(有人管、有人帮、有关爱、有场所、有增收、有安全保障),精心组织策划了20余场暖心关爱活动,其中开展“邑路童行”活动11场、留守妇女就业技能培训14场。

着力夯实基层民生保障。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2支,开展“主题服务月”,关心陪伴老年人,提供理发护理、日间照料、暖心食堂等服务,每天可接纳30余人次。孟寺镇以暖留中心为服务平台,极大丰富了留守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了最有温度的“三心”工程,实现社会各界放心、留守人员舒心、务工人员安心。

▲邀请党员志愿者开展留守妇女就业技能培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81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