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探源之以邑命氏姓樊,皮华豫未

樊,又称阳或阳樊,出自姬姓,乃周文王之后。因始封者叫仲山甫,又称樊仲或樊仲山,死后谥“穆”,史书上又称樊穆仲,是宣王中兴的有功之臣,在西周晚期有重大影响。周宣王元年(前),“宣王封仲山甫为樊侯,即樊国”。《通志·氏族略》记载:“樊氏,姬姓,周文王子虞仲支孙仲山甫,为周宣王卿士,食采于樊,因邑命氏。”如此看来,头一个以樊为姓的是周文王的曾孙,由于他担任周天子的卿士,同时食采于樊,所以也就跟当时许多拥有采邑的人一样,“以邑命氏”而姓樊。这样推算起来,樊氏至少已有年历史。古代的樊地(国)位于周天子的王畿之内。《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樊畿内国。或曰今济源县西南十五里曲阳城,是古阳樊也。”因此,这里便是全国姓樊人家的发源之地。仲山甫后裔樊皮在周朝任大夫。鲁庄公二十九年(前),阳樊邑主樊皮叛周王,次年夏,虢公出兵阳樊,在阳樊将樊皮捉住,押解进京。樊的采邑也被周王收回为公邑,委派了邑大夫管理,最后一任邑大夫是仓葛。公元前年,在周襄王把温、原等邑赐给晋文公时,樊也被赐给了晋文公。晋把阳樊接收后,给了赵衰管辖。《史记·晋世家》注解:“阳,邑名,樊仲山之所居,故曰阳樊。”《通志·氏族略》:“阳樊,今河南济源东南三十八里皮城是也。”就是今梨林镇裴城村。也有的史料记载在济源西南的曲阳。但究竟在何处,现已很难理清。但根据《姓纂》的记载,皮氏是“周卿士樊仲皮之后”,这位樊仲皮,正是建立樊国的仲山甫的后裔,曾经继承祖业,担任过周天子的卿士,如此一来,皮姓分自樊姓,就十分明显了。樊仲皮的后代,没有以原来的樊为姓,为何要改以王父字的“皮”为氏呢?其中,也是有缘故的。据后世的考证,樊仲皮排行是老二,没有成为樊国的继承人,又被分封在今山西河津一带的“皮氏邑”,他的子孙也就姓了皮。皮氏系出樊氏,上溯到济源的阳樊,所以,后世皮、樊两个姓氏自认是一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2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