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粮仓迈向新时代

本文转自:德州日报

——德州创建全国首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纪实□李长征蔡文典潘晓泉   7月的鲁西北大地归于宁静,土地留存的麦香记录着不久前的丰收景象。对于产粮大市德州而言,此次的丰收非比寻常。   这是刷新纪录的丰收——多个县(市、区)的小麦实打单产创历史新高。其中,临邑县翟家镇“吨半粮”产能创建核心区高产竞赛地块亩产.2公斤,刷新德州小麦单产纪录;   这是普遍增产的丰收——全域普遍亩产增加公斤左右。其中,万亩“吨半粮”产能创建核心区,超60%的地块亩产超过了公斤的创建目标;   这是“打赢翻身仗”的丰收——去年我市遭遇严重秋汛,小麦播期较常年推迟15至20天。面对不利局面,我市及时应对,科学施策,最终实现“低开高走”;   这是“打响开门红”的丰收——年9月,德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计划利用5年时间,实现全市万亩核心区平均单产公斤以上(小麦公斤/亩、玉米公斤/亩)。为完成这个目标,德州实施“书记抓粮”,坚决扛牢农业大市的政治责任与担当。   夏粮实现“十九连丰”,这是丰收的答卷,也是德州这座老粮仓迈向新时代的印证。书记抓粮,让党旗插上田野   去年秋天,市委书记田卫东在全市“吨半粮”产能创建动员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今天重点讲四个字——‘书记抓粮’!”如今,这四个字已经成为德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心中拉满的弓、绷紧的弦。书记成了田秀才   每天早晨7:30,临邑县翟家镇党委书记张万里准时来到自己的千亩“指挥田”巡田。这里是他一天工作的开始,风雨无阻。   “长大的麦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天不见就想。”张万里说这话并不是矫情。整天和农民、土地打交道的他,深知“吨半粮”的意义。   “要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创新方法!”张万里在全镇动员会上对村党支部书记们说。   很快,镇上和各村党支部书记签订粮食生产责任状,设立“红黑榜”进行督导。这并非搞形式,还真有人上了“黑榜”。去年秋种时,后党村党支部书记宁德希家的地因秋涝墒情格外差,播种太晚导致弱苗情况严重。虽然后期强化管理,亩产公斤没问题,但距离创建目标还是差了些。“小麦丢面子,夏玉米必须找回来。”宁德希下定决心。   督促别人的同时,张万里不敢马虎,他为自己的0亩“指挥田”设立“成长日记”,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详细记录庄稼生产情况,积累粮食生产大数据。   为解决粮食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张万里创建了“‘吨半粮’云上专家顾问交流群”。自己学、向专家学、带领农户学,如今他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土专家”“田秀才”。   “麦叶干尖怎么管理?”   “我们村有地块小麦有病了,大家给看看是什么病?”   ……      “今天疫情解封,马上到腰站镇‘指挥田’去看看!”3月27日,疫情刚过,平原县委书记王玉东便急匆匆赶到地里。   为推动“吨半粮”产能创建,我市设立了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指挥田”,总面积达到亩。   当时,王玉东的“指挥田”有一部分苗稀、苗弱。他在现场便联系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站长欧阳竹及省、市技术团队进行指导,同时要求农业部门在全县排查苗情。   很快,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指挥田”种植户咸敬增借墒追肥、加施叶面肥,喷施杀虫剂、杀菌剂,苗情逐渐恢复正常,并出现高产的苗头。   5月25日,小麦即将成熟时,王玉东又来到腰站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4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