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马雪平郭华春10月16日,“扶贫日”暨德州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举行。市委副秘书长,市扶贫开发办党组书记、主任张志通报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整体情况。德州聚焦脱贫攻坚改革创新,着力推进持续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体系建设。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等脱贫攻坚难题,集中基层和群众智慧,以更精准的举措打造脱贫攻坚德州品牌。构建社会“大救助”体系。以构建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为目标,全面建设社会大救助体系,制定《德州市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流程再造实施方案》,整合18个职能部门的41项救助政策,“一网三平台”(社会救助综合信息网,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新平台、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市民热线建立的呼叫平台)实时对接,实现“蜂巢式”救助向“莲藕式”救助的转变,全面构建起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机制,有效防止返贫和新致贫。为解决“老病残”脱贫解困双难题,德州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村级扶贫专岗的研究、推动工作,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村级扶贫专岗实施意见》,给劳动能力弱但“能干活”却出不了门的贫困人口提供一种就业机会,让贫困人口照顾“老病残”的生活起居、居家养老,既让上岗的“服务员”脱了贫,更让被服务的“老病残”解了困,特别是解放他们身边被“捆绑”壮年劳动力,让他们放下“包袱”,轻松上阵,走出门去务工就业,为家庭、为社会贡献更多力量。现已开发专岗余个。“村级扶贫专岗”作为山东省推动“精神扶贫”的重要措施得到汪洋同志批示。唤醒村庄沉睡资源。为破解扶贫工作重点村产业发展难,集体经济弱等难题,坚持眼睛向内、自我挖潜,充分利用空宅基、房前屋后闲散地、村居外围荒地、废坑塘、旧场房等沉睡资源,采取多方调动、集中投入、系统整合、规范利用、科学管理、合理分配等多种方式,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村内的产业“兴”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生活的环境“美”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目前,全市已整合利用个村沉睡土地资源4.8万亩,每年每村可增加集体收入1万多元,贫困户年均增收多元。教育扶贫“三帮一”。即一名科级以上干部、一名优秀教师、一名爱心企业家共同结对帮扶一名贫孤孩子,激发贫孤孩子内生动力。干部扶志,主要负责孩子的亲情陪护、家庭教育、家庭事务的协调解决,做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教师扶智,主要负责对贫孤孩子定期走访、教育辅导,引导孩子成长为有用人才,做孩子茁壮成长的学习导师;企业家扶资,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爱心企业家,主要负责孩子的物资救助,解决孩子学习生活成长中的经济难题,做孩子阳光成长的感恩导师,真正让贫困孩子在生活上得照顾、行为上得管教、学习上得辅导、经济上得保障,同时,干部、教师和爱心人士每月至少走访帮扶对象1次。现已募集扶贫助学基金万元,帮扶贫困学生人。创建“洁净庭院”。为彻底解决贫困户居住环境“脏、乱、差”问题,以深化“三有三净”(有电视、有电扇、有遮风挡雨的门窗,院内干净、屋内干净、个人干净)为抓手,在全市脱贫享受政策贫困户中建设“洁净庭院”,一方面有效改善了贫困户的居住环境,引导贫困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激发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精气神”,提高了脱贫信心。另一方面,通过“洁净庭院”建设,实现以点带面,全面激发了广大农民参与创建“美丽庭院”的积极性和建设美丽家园的主动性,真正打通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已建成“洁净庭院”户。开展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试点。争取省级试点,在临邑县建立了“1+8”的试点工作推进体系,即1个工作推进专班和信息管理、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教育帮扶、健康和医疗保障、住房和饮水保障、民政保障、社会帮扶8条工作线。在乡村振兴框架下,建立以信息管理为基础,产业发展为主线,社会保障、创业就业为支撑,社会参与为补充的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为防返贫在全省工作中提供德州方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405.html